內
容
概
述
森林火災險情具有突發(fā)性、劇烈性、面積大等特點,造成群死群傷的事故案例不在少數。本篇,梳理歸納了29種森林火場緊急險情的處置方法,供學習參考。
一、在平坦地形遇火襲擊時
(一)特點:火勢發(fā)展迅猛,煙霧擴散快,火災面積大;風大時,火頭前方易產生飛火;可燃物垂直分布時,火焰高,呈立體蔓延;火場整體變化小,便于人員行動。
(二)緊急避險的方法
1.選擇易燃可燃物較少的方向轉移。
2.來不及轉移時,點火解圍。
3.選擇火勢較弱地段沖越火線或利用逃生設備沖越火線避險。
(三)注意事項:周圍樹木較多,且是樹冠火的情況下,不能點火解圍;點火解圍時,必須與火線拉開一定距離。
二、在山頂、山脊遇火襲擊時
(一)特點:火接近山頂,易產生卷火;火到達山頂,在山脊易發(fā)展成樹冠火;火越過山頂,向下坡蔓延時容易變成下山火;山頂、山脊熱對流強烈,燃燒猛烈,熱量集中。
(二)緊急避險的方法
1.向山的背風面或山后下坡方向轉移,快速離開山頂、山脊。
2.當火越過山頂形成下山火時,可沖越火線突圍。
(三)注意事項:沒有把握的情況下,不能沿山脊轉移;不能在山峰兩側的鞍部停留;在山的背風面停留時間不能過長;要考慮坡度對行動的影響。
三、在山溝口遇火襲擊時
(一)特點:火沖到溝口時,易向溝口兩側蔓延形成卷火;火沖出溝口遇上坡時,會快速擴大燃燒面積;火在溝口易產生火旋風;火出溝口遇下坡時易變成下山火。
(二)緊急避險的方法
1.向左后、右后方向快速轉移。
2.溝口前方是下坡時,向下坡方向撤離。
3.選擇易燃可燃物最少的方向轉移。
(三)注意事項:不能向溝口兩側高處攀登或停留;溝口前方是上坡時,不能向上坡撤離。
四、在山溝谷遇火襲擊時
(一)特點:觀察判斷火情困難;易燃可燃物比較集中,易形成沖火;煙霧大,濃度高,擴散慢;人員向山谷兩側轉移困難。
(二)緊急避險的方法
1.要充分利用溝谷內的河流避險。
2.選擇易燃可燃物少的地段沖越火線突圍。
3.無法轉移時,就地點火解圍。
(三)注意事項:不能盲目向溝谷兩側轉移。
五、在單口山谷遇火襲擊時
(一)特點:風向多變,火頭發(fā)展方向不定,易形成上山火和漩渦火;煙霧大,濃度高,擴散慢;利于觀察判斷地形。
(二)緊急避險的方法
1.點上山火后進入火燒跡地。
2.在時間允許的條件下,向火頭蔓延的側翼山脊方向轉移后下山。
3.根據風向變化,向側風方向撤離避險。
(三)注意事項:點順風火時,要選擇易燃可燃物較多地段;人員轉移到山脊后,迅速向安全地帶撤離。
六、在草塘溝遇火襲擊時
(一)特點:火蔓延快、強度大、燃燒徹底,易形成火爆。
(二)緊急避險的方法
1.離開草塘,轉移至安全區(qū)域避險。
2.緊急情況下先避開火頭,再從火翼進入火燒跡地避險。
3.利用草塘中河流、水溝等避險。
4.點順風火避險。
(三)注意事項:從火翼進入火燒跡地時,要選擇可燃物分布較少或火勢較弱地段;點順風火時,要選擇易燃可燃物較多的地段;草塘面積小時,要快速撤出草塘。
七、在丘陵地遇火襲擊時
(一)特點:風向多變,在短時間內易產生多個火頭;山坳地帶背風處是危險環(huán)境;火蔓延時快時慢,高處快、低處慢;火擴散范圍廣,人員轉移困難。
(二)緊急避險的方法
1.利用下坡和凹地避開火鋒,爾后選擇火弱地段突破火線進入火燒跡地或向安全地帶轉移。
2.向側風方向轉移。
3.向易燃物少的方向轉移。
4.注意選擇火發(fā)展快的側翼,斜向突破火線進入火燒跡地。
(三)注意事項:在背風處和山坳地帶不能長時間停留,先避火鋒,同時考慮下步撤離方向;向火頭側翼斜向突破火線時,必須觀察好地形;發(fā)生樹冠火時不能突破火線進入火燒跡地。
八、在陡坡遇火襲擊時
(一)特點:火向山上蔓延時速度極快,熱輻射強度大;地勢險要,人員行動不便;燃燒物易滾落,產生多個火點;地勢陡峭,易發(fā)生滾石傷人。
(二)緊急避險的方法
1.沿火勢較弱一側山腰轉移。
2.選擇火勢較弱地段,向山下沖入火燒跡地。
3.在緊急情況下,盡可能利用可燃物少的空地或者突出的巖石避火。
(三)注意事項:組織人員向下坡沖越火線時,必須觀察地形,防止摔傷和滾石砸傷。
九、在林草結合部遇火襲擊時
(一)特點:林草結合部(過渡地帶)易燃可燃物多,草木立體燃燒,火強度高,火勢發(fā)展速度快;易形成小氣候,火勢變化大。
(二)緊急避險的方法
1.向火頭兩側后方轉移。
2.向成林方向轉移。
3.向側風方向轉移。
(三)注意事項:應隨時觀察火勢發(fā)展變化,在草和灌木混合地帶不宜點火解圍。
十、在針葉林內遇火襲擊時
(一)特點:針葉林內易發(fā)生樹冠火;針葉幼林地,火勢猛,發(fā)展速度快;樹粗且密集地段,發(fā)展速度相對慢,火強度高;林木密集,不方便觀察火情和展開行動
(二)緊急避險的方法
1.向粗大樹木多的方向轉移。
2.向側風方向轉移。
3.樹冠火時,盡量向闊葉林或稀疏林地方向轉移。
4.無法向火頭兩側轉移時,向側后選擇便于行進的方向撤離。
(三)注意事項:不宜點火解圍,不宜突破火線,不宜臥倒避險。
十一、在闊葉林內遇火襲擊時
(一)特點:煙霧在林內擴散較快,大樹密集的地方火焰低,闊葉幼林地易形成樹冠火,人員在林內行動相對方便。
(二)緊急避險的方法
1.向成林方向轉移。
2.向火頭兩側易燃可燃物少的地段轉移。
3.在無法轉移的情況下,可沖越火線突圍。
4.條件允許時,可點火解圍。
5.利用大樹密集地段暫避火鋒。
(三)注意事項:點火解圍時,注意選擇易燃細小可燃物多的地段;火線突圍時,注意選擇易燃可燃物少、人員便于通過的地段;要注意預防煙霧中毒。
十二、在灌木叢內遇火襲擊時
(一)特點:火強度高,熱輻射強度大;人員行動不便,緊急避險難度大;滅火機具使用效能低。
(二)緊急避險的方法
1.向側風方向轉移。
2.向植被稀疏地段轉移。
3.選擇人員便于通過的方向撤離。
(三)注意事項:不能點火解圍,不能沖越火線,不能臥倒避險。
十三、在采伐跡地遇火襲擊時
(一)特點:采伐跡地通風良好,采伐剩余物多,行動受限;地被物干燥,發(fā)展快、火勢猛。
(二)緊急避險的方法
1.向左右成林方向轉移。
2.向大樹密集的方向轉移。
3.在采伐跡地周圍已形成樹冠火的情況下,向闊葉林方向轉移。
4.有坡度的情況下,向下坡方向撤離。
(三)注意事項:向林內轉移時,不能選擇上坡,要避開通風口和易燃物集中區(qū)域。
十四、遇草原火襲擊時
(一)特點:草原火發(fā)展速度特別快,避火鋒的有利地形少,煙霧擴散的面積大,點火解圍的有利條件多。
(二)緊急避險的方法
1.向易燃物少的方向轉移。
2.向側風方向轉移。
3.來不及轉移時,點火解圍。
4.選擇火勢較弱地段沖越火線。
(三)注意事項:沖越火線時,選擇安全地帶,集中風力滅火機突圍;向火線突圍時,要統一行動,防止人員分散。
十五、在林區(qū)居民地遇火襲擊時
(一)特點:林區(qū)居民地周圍多與林地相鄰,阻隔火災困難;居民點可燃物較多,易連片燃燒;居民區(qū)人員情況比較復雜,組織轉移困難。
(二)緊急避險的方法
1.風大時首先向側風方向轉移。
2.利用周圍農田、河流、沙灘避險。
3.條件允許時,組織乘車轉移。
(三)注意事項:根據風向判斷最先被火襲擊的居民點區(qū)域,并提前采取措施;注意分析易燃物特別集中的地段,作為轉移重點;掌握居民區(qū)人員情況,搞好分工,提高轉移效率。
十六、車隊開進中遇火襲擊時
(一)可能出現的情況:道路狹窄,車輛掉頭難;路況不好,快速機動難;車隊行駛,指揮調整難。
(二)緊急避險的方法
1.道路較寬時,車輛就地調頭折返。
2.道路較窄時,先倒車,后轉移。
3.時間不允許時,組織人員徒步原路撤離。
4.情況特別緊急人員無法撤離時,組織車輛快速沖越火線。
(三)注意事項:車輛調頭時,要拉開車距;組織倒車時,隨時觀察路況;沖越火線時,要拉開車距,打開車燈,快速通過。
十七、接近火場遇火襲擊時
(一)可能出現的情況:情況突然,不易判斷火勢蔓延方向;環(huán)境不熟,不易選擇有利地形避險;人員慌亂,易造成指揮失控。
(二)緊急避險的方法
1.地形不熟時,按原路快速撤離。
2.火蔓延方向明確時,向火尾方向撤離。
3.利用地形避險時,先避火鋒,再轉移。
(三)注意事項:指揮員要果斷決策,指揮堅決;不要盲目進入復雜地形區(qū)域;向火尾方向轉移時,要掌握風向變化;選擇有利地形暫避火鋒時,宜選擇下坡方向。
十八、機(索、滑)降后遇火襲擊時
(一)可能出現的情況:情況不明,不易判斷火勢蔓延方向;地形不熟,不易選擇有利條件避險;人員慌亂,易造成指揮失控。
(二)緊急避險的方法
1.向易燃可燃物少的方向快速轉移。
2.快速判明火勢蔓延方向,向火頭側翼或火尾轉移。
3.情況緊急時,選擇火勢較弱的地段沖越火線。
(三)注意事項:指揮員要保持冷靜,判明火情,集中人員,統一行動,利用各種有利條件避險。
十九、上山遇下山火襲擊時
(一)特點:蔓延速度較慢;風向變化時,火勢易向一側快速蔓延。
(二)緊急避險的方法
1.一般情況下,選擇火勢較弱地段,橫向沖越火線。
2.火強度較大,人員無法接近火線時,選擇可燃物少的地段待火勢減弱時,向火線突圍。
3.可燃物密集,火強度高,無法突圍時,要快速向下坡方向撤離。
4.可根據現場情況,點上山火實施避險。
(三)注意事項:在火勢較弱時,要敢于接近,強行突破;形成樹冠火時,嚴禁沖越火線;嚴禁順風轉移。
二十、下山遇上山火襲擊時
(一)特點:上山火蔓延速度極快,坡度越陡火發(fā)展速度越快;山坡部位熱量和煙霧比較集中;滅火人員向后撤離較為困難。
(二)緊急避險的方法
1.組織人員快速向兩側轉移。
2.距離上頂較近時,快速越過,選擇背坡、背風方向避險。
3.選擇易燃物少的地段沖越火線(迫不得已時采用)
(三)注意事項:沖越火線時,要選擇可燃物少的地段;向兩側或山頂轉移時,要選擇易通過的地段。
二十一、點迎面火解圍被火襲擊時
(一)可能出現的情況:火勢突變,不易控制;煙霧較大,易造成觀察和呼吸困難。
(二)緊急避險的方法
1.快速向火頭兩側轉移。
2.快速后撤一段距離,點順風火,進入火燒跡地。
3.無法轉移時,選擇火勢較弱地段,集中風力滅火機壓制火鋒,突破火線,進入火燒跡地。
(三)注意事項:轉移時,嚴防煙塵中毒;點順風火避險時,組織多人快速、同時點火;人員行動要迅速、統一,防止混亂。
二十二、開設隔離帶遇火襲擊時
(一)可能出現的情況:火接近快,準備不充分,易造成人員混亂;火情不明,指揮員判斷難度大。
(二)緊急避險的方法
1.依托隔離帶,向火頭側翼轉移。
2.沿隔離帶內側邊緣點迎面火,加大隔離帶寬度。
3.情況緊急時,在隔離帶外側點順風火,并沿順風火蔓延方向移動避險,同時嚴防煙塵中毒。
4.避開火頭,突破火翼進入火燒跡地避險。
(三)注意事項:指揮員要保持冷靜,正確判斷火情,嚴密組織,確保安全避險。
二十三、夜間遇火襲擊時
(一)可能出現的情況:不易觀察地形及可燃物分布情況;不易掌握人員行動情況;不易判明火勢變化、蔓延方向及煙霧濃度。
(二)緊急避險的方法
1.周圍有道路時,沿道路快速撤離。
2.向火光較弱方向轉移。
3.條件允許時,向山后背風處和下坡方向轉移。
4.向粗大可燃物集中的地域轉移。
(三)注意事項:要利用照明器材指示目標及行動方向;人員集中、統一行動;沿下坡轉移時,防止?jié)L石傷人。
二十四、露營期間遇火襲擊時
(一)可能出現的情況:事發(fā)突然,容易慌亂,不易判斷風向和火頭發(fā)展方向。
(二)緊急避險的方法
1.附近有高山時,向山的背風處轉移。
2.向易燃可燃物少的方向轉移。
3.利用河流、道路避險。
(三)注意事項:指揮員要嚴密組織,統一行動,隨時判斷風向和火頭發(fā)展方向;來不及攜帶宿營物時,暫時放在低洼處。
二十五、遇濃煙襲擊時
(一)可能出現的情況:煙霧濃度特別大時,容易造成呼吸和快速行動困難,極易導致人員在短時間內中毒昏迷,解救困難。
(二)緊急避險的方法
1.組織人員向側風方向轉移,邊轉移邊遮掩口鼻,從根本上擺脫煙霧侵襲。
2.在已判明附近沒有明火的情況下,注意向高處機動,先擺脫煙霧,再向安全地帶轉移。
3.煙霧大,但明火弱,對人威脅不大時,向火頭側翼轉移。
(三)注意事項:指揮員要注意判定風向,快速確定轉移方向;人員要低姿行動,盡可能采取相應措施,減少煙霧侵襲;在擺脫煙霧侵襲的同時,要防止被火襲擊。
二十六、大風天氣下遇火襲擊時
(一)特點:火災蔓延速度特別快,火勢迅猛;火情變化大,地形復雜時易出現多個火頭;易產生飛火、火爆、火旋風、對流柱等行為;在針葉林、幼林地時易形成急進樹冠火。
(二)緊急避險的方法
1.向側風方向快速轉移。
2.注意避開草地和幼林地向成林方向轉移。
3.選擇易燃物少的地段,可集中風力滅火機突破火線。
4.遇草原火無法轉移時,可實施點火解圍。
5.情況緊急時,可利用各種有利地形地物或防護器材,先避火鋒,再轉移到安全地帶。
6.條件允許時,可向山的背風處轉移。
(三)注意事項:要密切注意風向和火頭、火尾的發(fā)展方向,特別注意觀察周圍的地形和易燃可燃物,點火解圍時,要選擇易燃物較多的地段。
二十七、撲救上山火兩翼火線,風向突變遇火襲擊時
(一)可能出現的情況:因風向突變,上山火主要向山的某一側快速擴散,在火場側翼火線投入滅火人員,易被火圍困;由于滅火人員處在斜坡上,行動不便,撤離困難。
(二)緊急避險的方法
1.組織人員快速向下坡方向轉移。
2.向易燃可燃物少的方向轉移。
3.選擇火勢較弱的地段,突破火線向火燒跡地轉移。
(三)注意事項:防止人員向上坡移動,發(fā)生樹冠火時,盡量不沖越火線進入火燒跡地。
二十八、遇急進地表火襲擊時
(一)特點:火頭向前推進速度特別快,兩翼火線強度相對弱,火場易形成橢圓形。
(二)緊急避險的方法
1.向側風方向轉移。
2.向火頭兩側轉移。
3.選擇有利地形(背風處)先避火鋒后轉移。
4.選擇易燃物多的地段,點火解圍。
5.選擇火勢較弱的地段,沖越火線。
(三)注意事項:指揮員組織指揮果斷,人員行動要快;避開上坡、溝谷和易燃物垂直分布地段。
二十九、與地方群眾協同滅火出現險情時
(一)可能出現的情況:組織指揮混亂,地方群眾缺乏緊急避險常識和防護措施,驚慌失措、到處亂跑,易造成煙霧中毒和傷亡。
(二)緊急避險的方法
結合現場情況,靈活運用上述28種緊急情況避險方法,快速組織群眾避險。
(三)注意事項:要本著先群眾、后隊伍的原則,指戰(zhàn)員帶領群眾避險,最大限度地減少群眾和滅火人員傷亡。
版權聲明: 1.依據《服務條款》,本網頁發(fā)布的原創(chuàng)作品,版權歸發(fā)布者(即注冊用戶)所有;本網頁發(fā)布的轉載作品,由發(fā)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,遵守相關法律法規(guī),無商業(yè)獲利行為,無版權糾紛。 2.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,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,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。該項服務免費,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。 名稱:阿酷(北京)科技發(fā)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:李女士,QQ468780427 網絡地址:www.arkoo.com 3.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,完全遵守《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》。如有侵權行為,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,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(guī)定刪除侵權作品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