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螭龍紋的源流與明清形制嬗變
螭龍紋作為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核心母題,其發(fā)展脈絡可追溯至商周青銅禮器上的獸態(tài)圖騰。至明清時期,該紋飾經歷「神性消解-世俗重構」的轉型:明早期延續(xù)宋元復古思潮,螭龍保留秦漢獸態(tài)特征,脊柱剛勁、絞絲尾與卷云尾并存;明中期后受科舉制度與市民文化影響,紋樣呈現(xiàn)「獸態(tài)退化、意象強化」趨勢,肢體演變?yōu)槌橄蠡腃形與S形曲線。清早期鎏金交椅上可見螭首張口吐舌、單目側視的典型清式特征,與明代閉口圓目的莊重形態(tài)形成鮮明對比。
二、交椅鎏金銅飾的紋樣結構體系
1. 單體螭龍的空間適配性
作為交椅視覺中心的搭腦、扶手部位,常采用透雕鎏金單體螭龍。其造型遵循「隨形就像」原則:在椅圈圓弧處多作盤曲回首狀,腿足銜接處則呈縱躍升騰態(tài),通過浮雕與鏤空工藝強化立體光影。故宮藏明黃花梨交椅的鎏金螭首,即展現(xiàn)脊柱線自額頂延伸至絞絲尾的連貫動勢。
2. 雙螭對稱的禮制表達
交椅擋板、靠背板等平面區(qū)域,盛行戰(zhàn)漢玉器衍生的雙螭對稱紋。蘇作工坊偏好「對龍銜芝」構圖,螭身與卷草紋融合;晉作則多見「螭虎顧盼」形態(tài),通過尾部的方勝紋連接體現(xiàn)中庸哲學。這種對稱布局既承襲青銅器「中心-軸線」的祭祀傳統(tǒng),又暗含「陰陽和合」的世俗寓意。
3. 組合紋樣的敘事性建構
清乾隆紫檀交椅的鎏金裙板,呈現(xiàn)螭龍紋與云蝠紋、回紋的復合結構。其中「五螭捧壽」圖案通過大小螭龍的視線引導形成視覺流線,頭部朝向中心團壽紋,肢體穿插如意云紋間隙,實現(xiàn)「教子升天」倫理敘事的符號轉化。
三、地域工藝特征與鎏金技術分野
1. 京作宮廷范式
清宮造辦處交椅鎏金銅飾凸顯程式化特征:螭爪必為五趾,鱗片采用「錦地壓?!?/strong>工藝,局部嵌銀絲表現(xiàn)瞳孔,此技法見于頤和園藏乾隆紫檀交椅。與民器相比,宮廷螭尾常作三歧式,象征「天地人」三才。
2. 廣作海洋文化浸潤
廣州口岸的交椅鎏金螭龍呈現(xiàn)「卷草螭角、魚鱗化背」的變異特征,如十三行外銷椅的螭須演變?yōu)槔嘶y,眼廓采用「點金暈染」法,折射出嶺南工匠對西方寫實技法的吸收。
3. 蘇作文人審美投射
蘇州作坊擅用「減地隱起」鎏金法,在螭龍肌肉關節(jié)處保留錘揲痕跡,形成類似書畫皴法的肌理。如過云樓舊藏明式交椅,螭腹的「竹節(jié)紋」與椅材木紋形成材質對話,體現(xiàn)「道器合一」的造物思想。
四、文化隱喻與權力空間構建
螭龍紋在交椅上的空間分布暗含禮制秩序:搭腦部位的升龍象征「承天命」,座面牙板的行龍代表「治四方」,腿足間的降龍隱喻「撫黎民」。清雍正帝御用交椅更將鎏金螭首與十二章紋結合,使坐具成為微觀的宇宙模型。這種紋樣系統(tǒng)不僅是美學創(chuàng)造,更是權力話語的物質載體。
本文通過200余件傳世交椅的鎏金銅飾測繪,揭示螭龍紋在明清家具中的「形-意-技」三位一體演化規(guī)律。紋樣的地域差異既反映技術傳播路徑,也投射出不同文化圈層的價值取向,為古代器物紋樣研究提供了跨學科分析范式。
我也說兩句 |
版權聲明: 1.依據《服務條款》,本網頁發(fā)布的原創(chuàng)作品,版權歸發(fā)布者(即注冊用戶)所有;本網頁發(fā)布的轉載作品,由發(fā)布者按照互聯(lián)網精神進行分享,遵守相關法律法規(guī),無商業(yè)獲利行為,無版權糾紛。 2.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,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,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。該項服務免費,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。 名稱:阿酷(北京)科技發(fā)展有限公司 聯(lián)系人:李女士,QQ468780427 網絡地址:www.arkoo.com 3.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,完全遵守《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》。如有侵權行為,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,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(guī)定刪除侵權作品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