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你的記憶中,是否有這樣的畫面:晨霧未散時,玉龍雪山的融雪已化作千百條銀線,沿著石渠蜿蜒而下;那些被苔蘚覆蓋的屋頂,在陽光下泛著幽光,仿佛一塊從山神指縫中滑落的綠松石;一條蜿蜒的小徑,串聯(lián)起一路迷醉花香和鳥叫蟲鳴;繁星不隱藏蹤跡,伴著此起彼伏的蛙鳴閃閃爍爍;一間老屋里,一位納西族老婦人在火塘邊用古老的腔調吟誦著古老的歌謠,火光在她深邃的眼眸中跳躍……這里的時間仿佛有自己的章法,它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游走。
這便是印刻在我的腦海中有關麗江鄉(xiāng)村的畫卷。麗江的鄉(xiāng)村,安放著我們深刻的鄉(xiāng)愁,也為遠道而來游人的旅途,增添了一抹亮色,它不僅只是“懷舊的烏托邦”,更以一種嶄新的姿態(tài),煥發(fā)歷久彌新的蓬勃生機!
在玉龍縣黃山街道長水村,一戶人家的庭院中時??M繞著一種音樂,它從元朝的月光里流淌而來。蘆管嗚咽如雪山融冰,絲弦震顫似古道馬蹄。這是白沙細樂,600多年前的時光密語,通過一種名叫“傳承”的方式,仍在今人的耳畔響起。58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和凜毅,就是這戶人家的主人。
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“白沙細樂”代表性傳承人和凜毅。(麗江融媒記者 張小秋 攝)
白沙細樂的悠揚曲調編織成了和凜毅的美好童年。沒有固定樂譜,那些古老的旋律自然而然流淌在父親的血液中。千萬遍聆聽,目不轉睛地盯住在樂器間上下翻飛的手指,便是父子傳授的過程。這樸素的教學方式,讓白沙細樂在和家傳承了三代。從父親到和凜毅,再到兒子和福成,白沙細樂已同他們的命運緊密相連。父親的諄諄教誨,讓和凜毅始終懷著一種樸素堅定的信念:要讓這種音樂在麗江傳承下去……
和凜毅(后排左二)帶領樂隊為賓客演奏。(麗江融媒記者 張小秋 攝)
然而,文化根脈的留存,很難由局限性的家族式傳承來實現(xiàn)。因此,和凜毅決定讓更多新鮮血液匯入文化傳承的川流之中。于是,他組建培訓班,讓孩子們傳習白沙細樂;在村里組建樂隊,把白沙細樂帶往更廣闊的舞臺……
今天的長水村,是每一個慕名而來的游人,沉浸式體悟600多年前古音密語的絕佳場所,他們在每一段抑揚頓挫的樂曲中,感受這座小城的文化魅力。這趟有關麗江的旅程,也因為同長水村的邂逅,珍藏了一段彌足珍貴的記憶。
一走進玉龍雪山腳下的玉湖村,你的目光一定會被這里錯落有致的“石房子”吸引。這里的大多數(shù)房屋,由形態(tài)各異的石塊壘砌而成。這一奇特的現(xiàn)象,是當?shù)卮迕窬偷厝〔牡纳鷦訕颖荆按┒肥健笔窘Y構的民居為這里增添了別樣的韻味。
玉湖村獨具特色的石頭圍墻。(麗江融媒記者 李琳瑛 攝)
曾經,因為閉塞的環(huán)境,玉湖村很長一段時間囿于貧瘠的困境。“有女不嫁玉湖村”的民間戲言,也成為村民們背負過的沉重包袱。那時候人們不會想到,有一天,玉湖村也能像風霜吹鑿的巖石那樣,讓斑駁的肌膚生出新綠。
在石砌圍墻縫隙長出的植被。(麗江融媒記者 李琳瑛 攝)
長期以來,玉湖村堅持環(huán)境整治與原生態(tài)景觀相結合,加強傳統(tǒng)村落保護管理,開展傳統(tǒng)村落不協(xié)調建筑風貌改造,推進玉湖村歷史建筑及基礎設施修繕、維護、復建工程,做到一屋、一墻、一路、一水都與古村風貌相一致,與周邊環(huán)境相協(xié)調。
勤勞的玉湖村民,從村落的青山黛影間,窺探到了讓錢袋子鼓起來的“金點子”。2004年,玉湖村成立了玉湖旅游農民專業(yè)合作社,對零散養(yǎng)馬戶進行整合,提供騎馬觀光體驗服務,受到游客歡迎,五湖四海的游客慕名而來。
玉湖村依地勢起伏鋪就的彈石路。(麗江融媒記者 李琳瑛 攝)
如今,在依地勢起伏而建的小道上漫步,兩旁的屋舍乍看之下平平無奇,仔細察看卻別有洞天。它可能是一間極有情調的咖啡館,也可能是一間手作工作室。來自天南海北的游人,在這里慢品時光。
你總會看到這樣一幅奇特的畫面:村民們經營著平凡的人間煙火,游人們享受著流光溢彩的風花雪月,二者互不打擾卻又相互交融,看上去反差巨大的畫面又出奇地和諧融洽。
玉湖村民的故園亦是游人的遠方,而遠方的故事又長成新的年輪,刻在炊煙繚繞的梁柱上。
放下世俗紛擾,歸隱田園詩意棲居,一直是許多人向往的生活。玉龍縣黃山鎮(zhèn)魯納古村,就為人們構筑了這樣一個美好家園。
魯納古村航拍圖。(圖源“麗江雪山書院”微信公眾號)
在魯納古村里,有一家名叫“魯月閣”的農家樂。這戶農家樂,可以讓客人卸下防備,短暫純粹地成為一個“納西人”。
和慧琪帶小朋友到自家菜園采摘蔬果。(供圖)
“我希望每一個來到魯納古村的朋友,可以體驗這樣一種生活:每天清晨,喚醒你的不只是陽光,還有滿園花香;輪番擺上餐桌的蔬果不用從市場采購,只需從自家小院隨意采摘,搖搖欲墜的果子和飽滿的辣椒觸手可及;茶余飯后和街坊鄰里聚在一起,無憂無慮地和歌起舞……”經營“魯月閣”的村民和慧琪說。
魯納古村婦女和身著民族服飾的游人一起制作“班濤”(納西大月餅)。(供圖)
在魯納古村,“魯月閣”不是唯一的農家樂。據介紹,魯納古村共有5家農家樂,其中,3家農家樂為游人提供沉浸式體驗服務。游人可以坐在火塘邊聽納西阿媽吟唱歌謠,可以和村中婦女一起制作香甜可口的“班濤”(納西大月餅),可以品嘗納西人家的鄉(xiāng)野風味,也可以穿上民族服飾,圍著篝火,心無旁騖地盡情打跳……披星戴月的婦女們把來自五湖四海的游人帶往魯納古村構筑起來的“桃花源”,為他們打造了一個舒適、原汁原味的棲居場所,讓他們親自打開了另一種生活的無限可能。
游人在魯納古村“魯月閣”體驗特色長街宴。(供圖)
當游客指尖的面粉與納西阿媽的掌紋在月餅模具里重疊,魯納古村的旅游便不再是櫥窗式的文化展覽,而成了體溫與記憶的“互文”——香料紅糖餡蘊含著麗江人世代傳承的味覺密語,火塘邊打跳的足音應和著茶馬古道的銅鈴聲。
“魯月閣”迎來來自海外的客人。(供圖)
“體驗”不再是簡單消費:村民在教游客揉捏面團時,實則是在用最柔軟的觸感傳遞文明的印記;而木桌上那碗自釀酒蒸騰的熱氣,既模糊了主客的界限,也焐熱了彼此的心。
距離麗江城區(qū)10公里的麗江現(xiàn)代花卉產業(yè)園,坐落于古城區(qū)開南街道貴峰社區(qū)。這一產業(yè)園已躋身全省5個農業(yè)創(chuàng)新示范園區(qū)行列。每天,都有源源不斷的鮮花搭乘飛機和列車從這里前往世界各地,讓國際花卉版圖也有了“麗江坐標”。
麗江現(xiàn)代花卉產業(yè)園。(麗江融媒記者 和寶魁 攝)
鮮花的熱烈綻放,帶來的不只是美麗,花卉產業(yè)的聚合效應在古城區(qū)悄然顯現(xiàn)。據統(tǒng)計,在園區(qū)帶動下,目前,古城區(qū)已有11家規(guī)?;ɑ芊N植銷售企業(yè),種植面積達6400畝。土地流轉、園區(qū)務工與集體經濟分紅構建起村民多元增收網絡。以貴峰社區(qū)為例,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年實現(xiàn)大跨越——從2016年的不足1萬元躍至2024年的近3萬元;村集體收入增幅近10倍,2024年突破36萬元。周邊村落借勢延伸產業(yè)鏈條,食用玫瑰深加工、菊花醬研發(fā)與農旅體驗項目交織,從民宿客棧的炊煙到鮮花餅工坊的笑語,“一朵花”正改寫這片土地的財富密碼。
村民在花田中忙碌。(麗江融媒記者 和寶魁 攝)
對于不少在麗江經營民宿、從事旅居休閑工作的人來說,驅車到麗江現(xiàn)代花卉產業(yè)園采購幾束美麗的鮮花裝點生活,是一件優(yōu)雅愜意的事。10分鐘車程的刻度里,藏著城鄉(xiāng)互哺的“密鑰”——當人們穿過馬路,徑直踏入麗江現(xiàn)代花卉產業(yè)園的“玫瑰花?!?,消費清單上的鮮花不再是單向采擷的物品,它成了土地與資本、農人與顧客的“契約”。城市以購買力反哺鄉(xiāng)村產業(yè)鏈的同時,亦讓馥郁花香悄然滲入混凝土的毛孔。每一次掃碼支付的脆響,都在重構城鄉(xiāng)關系的“語法”:不是掠奪與施舍,而是共生的花在紅土與柏油路的裂縫中倔強綻放。
園區(qū)周邊村落的村民將土地流轉后,還可以到園區(qū)務工。(麗江融媒記者 和寶魁 攝)
麗江的鄉(xiāng)村,還有很多。玉龍縣石鼓鎮(zhèn)吉北科村漫山遍野的桃花展現(xiàn)極盡瑰麗的璀璨風光;永勝縣期納鎮(zhèn)清水村斑駁滄桑的古建筑講述邊屯文化的交融綻放;華坪縣榮將鎮(zhèn)龍頭村一望無際的芒果林譜寫煤山變果山的蝶變傳奇;寧蒗縣永寧鎮(zhèn)落水村豬槽船上傳來的婉轉歌聲描摹旖旎無限的摩梭風情……
石鼓鎮(zhèn)吉北科桃樹下怡然自得的大鵝。(麗江融媒記者 李琳瑛 攝)
當城市在翻滾向前的車輪上演繹日新月異的傳奇,鄉(xiāng)村卻用夯土墻上的斑駁講述著文明的年輪。麗江的鄉(xiāng)村保存著文字、技藝、節(jié)慶等活態(tài)文化,是未被現(xiàn)代性完全吞噬的文化基因庫。每一個奔忙在車水馬龍間的人,因為鄉(xiāng)村的存在得以短暫地回歸質樸的生活,這種“慢”與“真”構成了現(xiàn)代人的精神“返鄉(xiāng)路”。
鄉(xiāng)村不僅是城市的資源補給站,還是用傳統(tǒng)智慧維系生態(tài)平衡的守護者。我們凝視鄉(xiāng)村,實則是透過這面古老的鏡子,辨認被現(xiàn)代性遮蔽的來路與初心。所以,我們需要鄉(xiāng)村,一如我們需要鏡子來確認自己的模樣。
版權聲明: 1.依據《服務條款》,本網頁發(fā)布的原創(chuàng)作品,版權歸發(fā)布者(即注冊用戶)所有;本網頁發(fā)布的轉載作品,由發(fā)布者按照互聯(lián)網精神進行分享,遵守相關法律法規(guī),無商業(yè)獲利行為,無版權糾紛。 2.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,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,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。該項服務免費,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。 名稱:阿酷(北京)科技發(fā)展有限公司 聯(lián)系人:李女士,QQ468780427 網絡地址:www.arkoo.com 3.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,完全遵守《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》。如有侵權行為,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,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(guī)定刪除侵權作品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