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等級
國家一級保護
形態(tài)特征
喬木,高達10米。單軸樹干,胸徑可達20厘米。小枝綠色,干后綠色或淺綠色或淺棕色。冬芽卵球形;鱗片在芽基部背面龍骨狀,芽鱗片宿存。小枝上的葉不規(guī)則互生,纖細,圓柱狀,葉基部下延具細凹槽,綠色變黃綠色至赭色或青銅色。葉螺旋著生,基部扭曲成二列排列,以幾乎直角展開,緊密排列在枝上,線形,長(0.9~)1.4~2.3(~3.1)厘米,細長,平直,上部幾乎與下部一樣寬,葉柄短或近無梗,基部扭曲,近基部直或彎曲,寬(1.9~)2.7~3.5(~4.5)毫米,厚,皮質(zhì),邊緣多少外卷,先端突尖。近軸(上部)側(cè)中脈突起,寬0.2 mm,連續(xù)至先端,遠軸(下部)側(cè)中脈突起,無乳突或稀疏乳突,寬0.4~0.6 mm,連續(xù)至先端,等于或小于邊緣,寬0.5~0.7 mm,葉有光澤,上面為深綠色、黃綠色,下面有兩條淡黃綠色帶。氣孔帶在背面分為兩條,每條帶10~16行,隨機且密集分布,寬0.7~1.2毫米。雄球花腋生,單生,沿可育枝兩側(cè)形成行,卵球形,黃綠色到淺棕色,基部的苞片越來越大。雌球花腋生,單生,無梗,具小三角形鱗片,覆蓋一個非常小的芽和單頂生胚珠,珠孔外露。種子卵球形,長約5.2~6.5×4.0~5.0毫米,有點壓扁,上部具稍鈍的側(cè)脊,先端鈍,具深褐色的短柄,包圍在杯狀的紅色肉質(zhì)假種皮中,頂端短柄近等長或稍突出假種皮;種臍橢圓形。
識別要點
本種與紅豆杉相似,但該種葉為條形,平直,葉緣平行,厚革質(zhì),葉背面中脈和葉緣帶與氣孔帶顏色不同,具光澤,葉背中脈不具密布的乳頭狀突起,易于區(qū)別。
生境
喀斯特石灰?guī)r山地森林中,零散分布于針闊混交林和常綠闊葉林內(nèi),通常近于山頂分布,種群非常小。
海拔
(800-)1000-1500米
保護價值
紅豆杉屬植物是第三紀孑遺植物,對研究植物區(qū)系與紅豆杉科系統(tǒng)發(fā)育有科學(xué)價值。
致危因子
灰?guī)r紅豆杉分布范圍小,局限分布于滇黔桂與越南交界的石灰山地區(qū),而且種群小,零星分布,種群孤立且呈片段化,據(jù)估計該種可能不足2000株。在該種的分布區(qū)內(nèi),人類的森林的砍伐和土地利用(農(nóng)耕)導(dǎo)致其生境破壞嚴重,且多數(shù)已知種群不在保護區(qū)內(nèi),其野生資源正面臨嚴重威脅。根據(jù) IUCN的評價標準,該種保護級別列為瀕危(EN)。
分布
貴州、云南